联系号码
关于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律师文集 >

《敦克尔克大行动》你读懂了什么

来源:未知 作者:深圳离婚律师 时间:2017-07-30 09:32

标签: 深圳离婚律师 债务处理 亲子鉴定 深圳离婚咨询 深圳离婚律师网

友情提示:欢迎登陆深圳离婚律师网(http://www.wangxuyang.com ) ,如需转载和收录本网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欢迎大家跟本网站友情链接。《敦克尔克大行动》上映后,赢得影评人及观众的广泛好评,但也有人批评电影淡化历史人物的角色与贡献。电影没交代敦克尔克大撤退的历史,关键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没“现身”,一昧用视觉和音效等技术来讲故事和刻画虚构的人物。导演把战争拍成悬念片的创意固然值得一赞,但却缺乏启发性和教育性,错失了让年轻一代认识历史的良机。

英国籍的好莱坞“70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二战题材新片《敦克尔克大行动》(Dunkirk)上周全球首映,风头强劲,叫好叫座,不只登顶北美周末票房榜,在46个海外电影市场开画后也都排名第一,全球票房总收已逾1.05亿美元。

这部讲述1940年英军和盟军在法国港市敦克尔克被纳粹德军包围后的海上大撤退行动,赢得影评人及观众的广泛好评。有评论称之为今年暑期档电影的最大惊喜,更有人说它将是下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大热门。

然而,在普遍叫好声中,也有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批评诺兰避重就轻,哗众取宠,把这场二战中意义深长的撤退行动个人化、简单化和非政治化,一方面美化英国在抗纳粹战争中扮演的中流砥柱角色,一方面突出小人物却淡化历史人物的角色与贡献。

专栏作家米希·沙马在彭博社撰文批评诺兰夸大了英国人在法国沦陷后独立支撑欧洲大局的角色,以及念念不忘当年的大英帝国和企图找回失去的荣耀。《纽约客》杂志影评人安东尼·兰恩和《综艺》杂志影评家彼得·狄布鲁治批评导演错失了许多解说历史的良机,也没有好好利用战时首相丘吉尔铿锵有力的演说录音来增强剧情说服力。

影评家阿蒙德·怀特在《国家评论》杂志批评诺兰放着正史不顾,却去刻意营造虚构的人物,以达到渲染之效,简直是暴殄天物。

老实说,买乐龄票进戏院观赏《敦克尔克大行动》前,我并不怎么看好这部影片,不是因为它粗制滥造、歪曲历史,而是因为导演的一句话:“为了不让政治拖慢节奏,丘吉尔将不会在戏里现身”,让这部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故事,像是少了一大块关键的拼图。

敦克尔克少了丘吉尔

犹如新加坡建国史漏掉李光耀

 

对历史有认识的人都明白,敦克尔克少了丘吉尔,就像中国抗日战争独漏蒋介石与国民党、中共长征少了毛泽东、新加坡建国史漏掉李光耀。

敦克尔克大撤退和丘吉尔的关系非常密切,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次代号“发动机计划”的行动,德国的穷追猛打很可能把英国和法国彻底灭亡,使得欧洲大陆完全落入德国纳粹手里,使得法西斯完全控制整个欧洲。

下令展开敦克尔克大撤退的关键人物,正是16天前临危受命出任联合政府首相的丘吉尔,他的决断,为英国保住了大部分军力,等待机会反攻欧陆,而他在九天撤退行动结束后,在下议院发表的最经典演说:“我们将在海滩战斗到底”,对看似大势已去的英国和盟国,起了关键性激励作用。

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对世局有着先知先觉的洞察力,在列宁十月革命时,他预见了共产主义的崛起和威胁,他也预见了希特勒和纳粹的兴起而反对张伯伦政府的绥靖政策。

作为演说家的丘吉尔,有非凡的演讲能力,在纳粹战机猛炸英伦的艰难时刻,他那激昂雄辩,鼓舞人心的演说,抑扬顿挫,直击人心,给英国军民以希望和勇气,带领国人走出黑暗时刻。难怪丘吉尔传记作者威廉·曼彻斯特有此一说:“在德机狂轰滥炸之际,英国只剩下三样东西:皇家空军的勇气、丘吉尔的声音和莎士比亚的名言。” 

丘吉尔的魅力,让演讲成为一种武器,言语成为一种炮弹、声音成为一种力量。但这些我们在影片里都看不到。

集编剧和导演于一身的的诺兰,宁可摒弃历史战争片类型,将《敦克尔克大行动》打造成一部讲述挣扎求生的悬念类型片。

他说:“拍摄之前,我对这部影片的定位就是,不希望观众觉得它太老土,和自己无法产生共鸣。所以我很早就想好了,不在那些大的政策问题上多做纠缠。全片之中,你看不到诸位将军在地图上演示战局的场面,也看不到丘吉尔的出场,甚至连敌人都只是惊鸿一瞥。这个故事说的是如何活下来。我想通过具体的人物带领你们体验整个事件。”

这部影片片长106分钟,我就不信编导抽不出10分钟交代丘吉尔的角色和事件历史背景,而一味靠视觉和音响效果,来讲述故事和一票完全虚构的人物。

如果你对敦克尔克大撤退不熟悉,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来了解历史,你一定会很失望,影片根本没有清楚展现好多事件的来龙去脉,它没有交代英法联军撤退的前因后果,没有解释德军为何停止围剿,影片对白很少,多是利用极度写实的影像效果叙事,如果没仔细听,你甚至可能错过德军停止挺进的信息。

诺兰一再强调,影片旨在刻画人性和战争的残酷,不谈政治。

其实,战争片无论是对战争场面的重现,还是对战争意义的论述,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用小人物尤其是初上战场的新兵的成长历程作为故事的切入点,用人性来呈现战争的残酷,是电影编导的惯用手段,在情感共鸣方面尤其有效,不过又常被用来作为“避谈政治”的理由。但战争归根究底是政治的延续,谈战争不能不谈政治。

西方军事理论鼻祖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说得好,从战争和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因而不应把战争当成独立的东西,而是要看作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

诺兰以不想拖慢节奏为借口,故意省略大撤退的前因后果和它对后续战争的影响,尤其省略丘吉尔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是对不起历史,也错失了向他拍这部戏的对象——年轻一代观众灌输历史的良机。

影片开头的字幕告诉观众,导演要通过海陆空三个角度,时空交错,以不同兵种的视角聚焦这一“历史事件”。

几年前,吴宇森导演的《太平轮》说的也是海上逃难的故事,主线是1949年乱世背景的三段爱情故事,取英文片名“The Crossing”,有穿越的意思,通过太平轮从上海开往基隆途中被撞沉,所有人的命运都融合在一起而产生了变化。

吴宇森在访谈中谈到战争观时表示,自己并不迷恋战争,而是希望通过影片描绘战争中的人性。说到对国共内战这段历史的处理,吴宇森表示在设计剧本时,把重心放在爱情方面,历史因素或政治背景都尽量减轻,所谓减轻不是怕什么,只要在历史交代方面政治正确,就不需担心审查。比如内战中的一方为何会输,是因为他们腐败,不得人心,这种背景戏里都有交代。

根据网上资料,在电影网站豆瓣,《敦克尔克大行动》赢得8.5分。有观影者说,“导演并没有用血腥来体现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士兵的绝望来衬托,震撼!”另有网友表示,“该片将命悬一线的危机感与分秒必争的紧迫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配乐低调内敛、恰到好处”“剪辑精良,最后产生了一种悬疑片水落石出的快感”。

这些都只能说是影片的“艺术成就”,或许能为它捞得几个奥斯卡技术奖。

它娱乐性十足,但在启发性、教育性方面却营养不良。

本地一名英文报女记者在她的影评中,坦承自己事前完全没听说过敦克尔克大行动。看得出她观后对这起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对后世的影响依然满头雾水,在通篇影评中只谈导演的技巧,演员的演技和影片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等,却没提到大撤退的历史意义和对她的启发。看来导演为吸引年轻人买票进场的目的是达到了,却没让年轻一代吸收到历史知识。

个人觉得,影片的最大败笔是在结尾时引述丘吉尔的海滩奋战经典演说,却不是铿锵有力的原汁原味,而是透过一名死里逃生的英军之口,有气无力地念出报章上的演说报道,其感染力大打折扣。丘吉尔始终没有在戏里现身。

丘吉尔故世多年,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个知道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今天手机短信和谷歌搜索的快节奏时代,没有几个人会去读那洋洋大观的战争史或名人传记,因此除了上网了解零碎的历史片段,电影和电视纪录片就成了人们吸取历史知识和认识伟人的重要管道。

如果影片用的是原声带,相信一些年轻人将会对这位演说家的口才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叹为观止,或产生兴趣,去找相关资料来看,多认识伟人和了解时代背景。

这部电影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诺兰用悬念片方式拍战争,赋予陈旧题材新看点,值得一赞。但有意为之的省略历史和政治,却招来非议。剧终时也没交代敦克尔克大撤退的战略意义,让观众明了,大撤退虽然耻辱,却让英国成功保住了大部分军力,为未来的反攻行动埋下伏笔。

多部经典战争片具历史价值

人类史也可说是战争的历史。人们研究战争和对战争片的兴趣也永远存在。

哪些战争片可列为经典之作,见仁见智。但很重要的是,它们都对政治和历史背景有很好的交代。

《抢救雷恩大兵》和《碧血长天(最长的一天)》都是表现诺曼底登陆战的惨烈与残酷,前者通过人道主义拯救揭示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后者详细介绍盟军与德军的布局和反应,清晰地交代了诺曼底登陆战的来龙去脉、历史意义和对战局的影响等。

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背景的《虎!虎!虎!》也从交战双方的角度,呈现了许多有史料价值的影像。

《不列颠战役(英伦空战)》通过将领们在地图上演示战局,揭示了英国空军以寡敌众,却仍英勇赴汤蹈火的历史事迹。

《现代启示录》揭示了战争如何扭曲人性。克林伊士活的太平洋战争二部曲《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从美日两军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场战争。《西线无战事》反映年轻人被战争机器用爱国主义欺骗后的悲情与反省。吴宇森说这是他最喜欢的战争片,片中小兵捉蝴蝶时突然中枪,这个情节的反战意味让他印象深刻。

大卫连的《齐伐歌医生》和《沙漠枭雄(阿拉伯的罗伦斯)》虽不是战争片,却反映了俄罗斯革命和阿拉伯战乱的时代大背景。

这些好电影都让人百看不厌。

至于《敦克尔克大行动》的定位,我很赞成怀特的评价。这部戏虽然场面大,但内容空洞,避重就轻,不够真实。走出戏院,除了对视觉和音响效果留下深刻印象,对历史的认知却很空泛。坐在我前面的一群中学生,散场时一脸茫然,显然还搞不清历史。

怀特甚至说,李安导演的伊拉克战争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拍得还比它好。他说,大行动充其量只能跟麦哥·贝伊1999年拍的《珍珠港》一同归类为“幻想片”。

拍电影跟行军打战一样,是集体行动,要集思广益,不能凭一己的喜好和幻想闭门造车。

随着更多观众买票进场,接下来的风评会不会转变,还有待观望。但如果本片入围甚至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我也不会惊讶,只能说美国影艺协会的会员水准有问题,对英国导演为好莱坞拍摄的自家历史要求不够高。

毕竟,连特朗普这么赤裸裸的问题人物都可以当选总统,美国人的品味水准可想而知。

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03:30 AM;/陈列来自/联合早报,本文深圳离婚律师网只是用于交流,希望大家转载尊重作者著作权,原文作者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咨询热线

186-658-02271

律师在线